環(huán)境試驗設備校準步驟
1.設備配置與預平衡
1.將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和標準濕度傳感器安裝于設備工作空間幾何中心及四角位置,傳感器浸入深度≥100mm。
2.連接多通道數據采集器,通電預熱1小時,初始溫度設定為25℃,濕度設定為50%RH。
2.校準點選擇
1.溫度校準點:選擇量程下限、上限及中間點,高溫區(qū)需按低溫→高溫順序校準。
2.濕度校準點:在20℃環(huán)境中選擇(10~85)%RH范圍內≥3個點。
3.溫度校準
1.從低溫至高溫逐點升溫,待溫度波動≤±0.02℃/10min后穩(wěn)定30分鐘,同步采集9個測溫點數據(設備容積≤2m3時)。
2.計算溫度偏差(ΔT=實測均值-設定值)、均勻度(各點比較大溫差)和波動度(中心點極差/2),允差參考JJF1101-2019指標。
4.濕度校準
1.按低濕→高濕順序校準,穩(wěn)定30分鐘后每2分鐘記錄1次數據,共15組。
2.計算濕度偏差(ΔH=實測均值-設定值)、均勻度(各點比較大濕差)和波動度(中心點極差/2),允差≤±3.0%RH(高濕區(qū))。
5.動態(tài)性能驗證
1.執(zhí)行溫度循環(huán)測試,驗證升降溫速率(≥3℃/min)及程序控制穩(wěn)定性。
2.濕度交變測試時,驗證從40%RH→80%RH的響應時間≤15分鐘。
6.校準修正
通過PID參數調整補償溫濕度偏差,重測關鍵點驗證修正效果。 專業(yè)認證,熱工值得托付!蚌埠熱工計量校準公司
數字溫度計校準步驟
1.設備連接與預熱
1.將被校數字溫度計與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如PT100)并列置于恒溫槽中,確保傳感器浸入深度≥100mm。
2.連接數字溫度計輸出信號至數據采集器,通電預熱20分鐘。
2.零點校準
1.設置恒溫槽至0℃,待溫度波動≤±0.1℃時保持10分鐘。
2.記錄標準溫度值T標與數字溫度計示值T測,計算零點誤差ΔT=T測-T標。
3.若誤差超差(如±0.3℃),通過校準菜單修正零點參數。
3.量程校準
1.升溫至量程上限(如150℃),穩(wěn)定后記錄標準值與測量值。
2.調整量程增益系數,確保上限點誤差≤±0.5%FS。
4.多點校準
1.選取校準點:0℃、50℃、100℃、150℃(量程為0-150℃時)。
2.每點穩(wěn)定后同步記錄數據,計算線性誤差(要求≤±0.2%FS)。
3.通過多點擬合功能優(yōu)化溫度-電壓特性曲線。
5.回程誤差測試
1.從50℃以1℃/min速率升溫至100℃,記錄各點示值。
2.同速率降溫至50℃,計算同溫度點升/降溫比較大偏差(應≤±0.3℃)。
6.穩(wěn)定性驗證
1.在100℃恒溫點持續(xù)運行4小時,每小時記錄1次數據。
2.比較大漂移量應≤±0.1℃(滿足年穩(wěn)定性≤0.2%FS要求)。
熱工校準,省時省心更省金!蚌埠熱工計量校準公司
溫度數據采集器校準步驟
1.設備連接與預熱
1.將標準溫度源(如干體爐/恒溫槽)與被校數據采集器各通道連接,確保傳感器浸入深度≥80mm。
2.通電預熱30分鐘,開啟采集軟件并清空歷史數據。
2.通道一致性檢測
1.設置標準源至25℃,穩(wěn)定后(波動≤±0.1℃)同步讀取所有通道數據。
2.通道間比較大偏差應≤±0.2℃(典型要求),超差時校準基準電壓源。
3.零點校準
1.設置標準源至量程下限(如-20℃),穩(wěn)定10分鐘后記錄各通道數據。
2.通過軟件校準模塊修正零點偏移,確保示值誤差≤±0.3℃。
4.量程校準
1.升溫至量程上限(如150℃),調整各通道增益系數使誤差≤±0.5%FS。
2.帶熱電偶通道需同步補償冷端溫度(參考冰點器0℃基準)。
5.多點線性校準
1.選取校準點:-20℃、0℃、50℃、100℃、150℃(覆蓋全量程)。
2.每點穩(wěn)定后采集10組數據,計算非線性誤差(要求≤±0.2%FS)。
6.動態(tài)響應測試
1.以2℃/min速率從50℃升溫至100℃,記錄數據采集頻率與溫度變化同步性。
2.比較大延遲時間應≤3秒(采樣周期1秒時)。
7.長期穩(wěn)定性驗證
1.在80℃恒溫點連續(xù)運行8小時,每小時記錄各通道數據。
2.漂移量應≤±0.5℃(工業(yè)級設備典型指標)。 蚌埠熱工計量校準公司